厦门市第六届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作为厦门市规格最高、竞赛轮次及参赛人数最多的教师教学赛事,全市教师同台竞技、比武争锋。历经近一个月三轮竞赛的激烈角逐,我校选派的教师在数千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两个学科第一!三个一等奖!
宋巧颖,中共党员,硕士,初三化学备课组长,厦门市初中化学学科指导组成员。福建省中小学实验说课比赛三等奖;厦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厦门市基础教育优质微课程评选一等奖;厦门市中小学实验说课比赛一等奖。
参赛感悟
以赛促教,以研促教,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不断深化对新思想和新理念的理解与实践,从关注教材向关注课标转变,从课本教学向课标导向、核心书籍和期刊理论引领的教学转变,深刻领悟到教学评一体化的要义。
通过比赛,逐渐从大单元的角度更进一步明确单元教学整合性和结构化对启发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价值。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
陈寒与老师,中共党员,厦门大学硕士,德育处副主任,年段长,厦门市中学化学骨干教师,2022届厦门市高三化学学科指导组成员。厦门市第八届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创新课市一等奖;福建省中小学优秀作业设计;厦门市首届高中单元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一等奖;厦门市高考学科优质试题征集比赛化学学科 一等奖;厦门市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高中化学组 一等奖;厦门市第六届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
参赛感悟
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相较于往届比赛,创新性聚焦在宏观教学能力的层面,例如“大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设计”“教研活动”等,使得备赛范围更加广泛。
感谢学校化学教研组给予的鼓励和支持,让我能坚定信心,放手准备。在一步一步的备赛过程中,通过阅读文献,学习课例,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让自己在课堂设计中能更合理设立驱动问题,构思课程脉络,在评课过程中掌握循证分析,并理解新高考背景下,在真实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充分解构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思维模型和结构化知识。备赛小伙伴们相互交流与鼓励,以及学校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与安排,激励着我们坚定地走下来。感恩一切。今后将继续坚持对日常课程内容的优化与解构,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刘婷,中共党员,厦门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厦门二中生物学备课组长,厦门市骨干教师。福建省2022年度“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省优级精品课;厦门市基础教育优质微课程建设评选活动一等奖(四次);厦门市高中单元教学设计评选活动一等奖(两次);指导学生多次获得生物竞赛市级一、二、三等奖若干;厦门市论文评选一等奖;厦门市第六届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
参赛感悟
此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既是对参赛选手的一次大考,也是对学校学科教研组整体实力的展现,很幸运我的背后是实力雄厚的厦门二中生物教研组。整个备赛过程中,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特级教师周英鹏老师、教研组长刘清锋老师以及组内的所有老师的不懈指导下,我的教学设计不断完善精进,个人的教学教研能力逐步提升。
感谢学校、教研组、所有给予我悉心指导的老师们,以及一起备赛参赛的战友们,还有化学组的陈寒与和英语组的裴觉先老师,我和他们组成了跨学科备赛学习团队,在一次次的讨论中碰撞出不一样的思想火花,每次都能受到启发,受益匪浅。
邓敏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高二语文备课组长,厦门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一师一优课”省级优课;福建省高考优秀评卷教师;厦门市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厦门市青年教师五项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厦门市基础教育优质微课征集活动二等奖;厦门市课堂优秀课例征集活动三等奖;厦门市高考优质学科试题征集比赛三等奖;指导学生获福建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撰写论文在CN刊物上发表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市级以上课题
参赛感悟
锚定目标,以赛促研。学校组织了多场专题讲座,校领导、教研室的正副主任时不时地给备赛选手们发一些专业论文和公众号优文供大家学习。短短三个月内我像海绵似的阅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以及学科论文,边阅读边做梳理。对于教学设计的单元选定,除了吃透课标、教师用书的要求外,我根据自己的特长,做了跨学科的教学设计。
精心打磨,踏浪前行。语文组的同仁们毫无保留地帮助我。时间紧,任务重。林博和叶湘瀚老师加班加点地对我的教学设计认真研讨、逐字逐句斟酌打磨,连板书设计都不放过。余声生、纪明华、王军荣等老教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及时分享交流。高二语文备课组的教师们提供了强大的团队支持和优良的后勤保障,分担我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我在后期能够专心准备比赛项目。
柯常达
中共党员,毕业于厦门大学,硕士,厦门市骨干教师,厦门市高中政治王守琼名师工作室成员。厦门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厦门市第六届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二等奖;厦门市中学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厦门市首届、第二届高中单元教学设计评选一等奖,主持省级课题2项。
参赛感悟
回头望,轻舟已过万重山。感谢这一路给予我无限能量的学校、领导、指导老师、同事们和学生们。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灿灿。我将立志于三尺讲台之上,用丰富的知识引导学生,用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教育教学这片热土上绽放自己的青春梦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