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寒假的来临
为了帮助孩子们
度过一个充实、有意义地假期
1月26日,我校联合厦门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邀请到了集美大学的徐恩秀副教授
为全体家长成功的开展了以
《如何培养自律孩子》为主题的
家庭教育公益讲座
专家介绍:徐恩秀副教授
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清华大学社科院认证积极心理学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讲师,美中心理正念教养育种子师资,美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MindUP认证师资。
自律是成功的关键品质之一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次的讲座中徐副教授与大家分享了
为何孩子容易缺乏自律?
如何培养自律习惯?
徐副教授从心理学、生理学和脑科学的角度,明确告知家长们要在教育孩子自律过程中避免踩坑。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徐副教授告诉大家,要通过青少年儿童自律能力发展的规律,理解孩子的自律发展规律,这是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种因素影响着孩子的自律因素。因此,家长要不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学习,真正掌握培养自律孩子的金钥匙。
最后,徐副教授用五个心理学原理告诉大家应用心理学效应,助力孩子自律能力的培养。
徐副教授以棉花糖实验为结尾,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家长对孩子要给予更多的接纳与宽容。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要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展示出良好的自律习惯。
为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律的习惯,家长们也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日常习惯做起,为孩子的未来的成功播下自律的种子。相信在座的家长们都从中受益匪浅,对于如何引导孩子走向自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家长感言
听完徐副教授的讲座后,家长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鼓浪屿校区初二3班陈俞希妈妈:听完讲座,我意识到在引导孩子一定要注意科学的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如果家长过于严厉或者过度控制,孩子会更容易出现拖延行为。相反,如果家长能够提供支持和引导,孩子将更有可能克服困难并按时完成任务。感谢徐老师给我们家长带来丰富、实用、科学的课,受益匪浅!
鼓浪屿校区初三6班邱语萱妈妈:听了徐副教授的讲座,我深受启发,也获得培养孩子自律的科学与准确的方式方法及相应的心得体会。每个家长无一例外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律,不用靠唠叨、争吵或吼叫。很多研究证明(如霍桑效应、超限效应和德西效应、罗森塔尔相应),多倾听、少唠叨、减少外在奖励及创造自律环境都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自律能力,而且当她们能够抵抗诱惑、已培养了自律能力时,在他们进入青春期时,表现明显比其他同龄人好。因此,父母应该采取积极、鼓舞的教养方式,按照培养孩子自律的科学方式方法,逐步建立孩子自律性道德观,引导孩子树立学习自立与自信的价值,并帮助孩子设定目标与完成任务。
五缘校区高一1班陈润方妈妈:自律是一种克制,是一种反省;它更是一种风度,一份超越。会自律的人,一定会进步,会自律的人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人生是树,自律是土。树滋长于土,方能枝繁叶茂,结出人生的果实……
五缘校区高二9班张喆晏家长: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自律的生理和心理的形成特点。了解了孩子是否自律,取决于父母的平时生活习惯和对于孩子的教育习惯。我个人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在多理解孩子的自身情况下,尽力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核心。父母良好的习惯,是培养自律孩子的基石。好的人生,没有捷径。从习惯做起,帮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的财富。想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需要父母长期的努力。
集美校区高一6班蒋书航妈妈:今天观看了徐副教授的关于《如何培养自律的孩子的直播视频》,受益良多,我就着徐副教授留给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教育理念,聊点自己浅显的看法和感受。
认知的误区:惊讶地发现我一直有个不自知的认知误区——以为孩子的自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增强的,而且是自然就形成的过程。也许应该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的认知。所以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我一直有意无意的说类似的一句话:“你已经近15岁了,高一的孩子了,自我管控的能力不能再这么差,不能再这样拖拉”。首先标签已经帖子孩子身上——自律性差,好像高一的孩子已经是小大人了,不允许再有初中孩子的稚嫩。看完了徐副教授的直播,才知道青春期13-15岁孩子的自律性是下降的阶段。因此我们的父母应该宽容,给他足够的时间修正和成长。
错误的教育方式:通过打骂的方式可以提升孩子的自律。如果没有学习,作为父母的我也许也还是一直延续着父辈的教育理念——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等等简单粗暴的教育理念。也许往往会为自己的情绪发泄找个合理的借口。徐副教授解释了情绪是如何影响大脑思考、记忆、决策的。解释了父母情绪一激动,小孩大脑的杏仁核会首先自我保护,屏蔽掉父母的话语或者采取反抗的行为,如果父母一直激动,那么孩子大脑的杏仁核一直活跃,前额叶和海马题的工作效率会降低。所以打骂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两败俱伤的教育方式。
(3)错误的教育方式:物质奖励。我们经常说如果考到第几名我们就可以买什么,吃什么,送什么,去干什么……等等,琳琅满目的物质奖励活动。徐副教授解释了奖励的风险:德西效应——奖励的风险。心里学家通过对比实验说明奖励对孩子自律的持续性没有帮助,在实验的最后阶段,物质奖励已没有作用,自律内驱的衰减速度是非常快的。实验的结论是外在的奖励会消除孩子的内驱力。和创造物质条件相比,我们最应该关心的是让孩子体验自足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徐副教授建议以下类似的三句话经常说:1)你是怎么做到的?——孩子的胜任感得到满足。即我能2)谢谢你——孩子会觉得有价值感。即我值。3)我爱你——爱的承诺,连接感,归属感。即我爱。每一句都带着魔力,大家试试吧。
集美校区高二2班蓝姝颖家长:本人听了徐副教授的讲座,感触颇深。徐教授说影响孩子自律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兴趣和压力尤为重要,我很认同这句“与创造物质条件相比,家长最应该操心的,是让孩子体验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被需要感)”。因为有这三种感觉的孩子无论所处的环境如何,往往学习更优秀,生活也更幸福。而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与这三种心理需要没有满足有关。所以作为家长我们尽量不要踩坑,比如不要试着通过打骂的方式提升孩子的自律,而是尽量多鼓励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增强其心理韧性和自律能力。鼓励孩子参加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艺术等,以缓解学生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发表回复